- · 《大学教育科学》投稿方[06/01]
- · 《大学教育科学》期刊栏[06/01]
- · 大学教育科学版面费是多[06/01]
高等教育论文_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著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章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网址: http://www.dxjykxzzs.cn/qikandaodu/2021/1110/483.html